快盈VIII
2025-05-28 04:06:15

《前辈》全媒体大型系列报道丨夏友荣:淬火更惜今朝安

分享到:

  夏友荣,党员,1930年出生于江苏。1946年参加游击队,1947年参加新四军,1950年12月—1956年参加抗美援朝战役,1956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198年12月担任新疆石油管理局技术作业处驾驶员,1987年10月离休。

  新华社长江前线时电 人民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的渡江区域。

  1949年4月22日,当“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电波划破长空,夏友荣,这个19岁的江苏农家少年不曾想到,自己的命运竟三次与共和国的钢铁脊梁共振。

  电波发出的头一天,也就是1949年4月21日,身为华东警卫三团一营一连突击二队战士夏友荣趴在木板上往对岸游,身下是被战友鲜血染红的江水。

  至死都紧紧抱着重机枪的亲密战友张立堂,成为95岁老人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画面。

  1930年夏友荣出生于农民家庭,幼时家里穷,对他来说吃饱穿暖上学都是奢望。

  16岁,为了有饭吃,夏友荣参加了游击队,17岁又加入了新四军,18岁成为中国人民战士,先后参加过黄桥战役和著名的渡江战役。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将战火蔓延至鸭绿江畔,直接威胁中国东北边境安全。

  为捍卫主权,中国政府于1950年10月19日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2月,从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活下来,刚刚20岁的夏友荣跨过冰封的鸭绿江,加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之中。

  朝鲜战争期间,运输兵奇缺,美军投入70%的空中力量针对运输战线实施“绞杀战”,运输兵伤亡惨重。

  不怕死的夏友荣自愿报名加入了运输兵队伍,只用了15天就学会了开车。此后,他和数以万计的运输兵以血肉之躯,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铺筑了“打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1953年夏天,金城战役打响,夏友荣所在的班刚执行完运输物资任务回到营地,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就接到紧急将“喀秋莎”炮弹运往前线的运输任务。

  就在大家把炮弹运送到前线战士手中,返回营地的途中,敌机轰炸铺天盖地而来,班长常渝给大家发出躲避信号后,自己却没来得及躲避当场牺牲,夏友荣也被震聋了一只耳朵。

  夏友荣昏迷了两天,苏醒过来后他才知道,金城战役胜利了,这也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最后一次大战役。

  “最后一场啊,我们要是早一分钟或晚一分钟,班长就能活着了。”班长的牺牲,让夏友荣终生无法释怀。

  抗美援朝结束后,夏友荣作为运输兵,又留在朝鲜3年,帮助朝鲜人民进行战后基础建设工作。

  1956年,克拉玛依油田到夏友荣所在部队寻求支援——油田建设急需驾驶员。

  3个月后,夏友荣带着相亲认识不到3个月就结婚的妻子,和2000多名志愿军战友脱下军装,来到了独山子,组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运输队,在“鸟儿也不飞”的戈壁滩轧出了一道道车辙。

  他们的任务是打通建设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生命线”——从乌鲁木齐、独山子、小拐向黑油山运送钻机、钢管、水泥和生活用水,再从黑油山拉出“黑色的金子”——石油。

  地窝子不通风,味道大。住不惯地窝子,夏友荣和妻子的“家”就是一顶小帐篷。

  一次半夜刮大风,夏友荣和妻子的帐篷被刮走了,两人裹着棉被紧紧抱住对方熬到天亮,“锅碗瓢盆啥都刮没了。”

  水,是戈壁滩上最金贵的东西,限量供应。运输队每天派车去50公里外的小拐和玛纳斯河拉水,每人每天分一搪瓷缸——早晨漱口的水要留着晚上洗脸,洗完脸的水沉淀了泥沙,再用来擦身。

  从1957年到1987年退休,从最开始的苏制嘎斯卡车到大解放,夏友荣在高温炙烤与低温极寒中碾出100万公里安全路——创下了30年零事故纪录,相当于绕地球25圈,用三十年行驶的车轮丈量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年轮。

  如今的克拉玛依,输油管道如血脉般延伸,城区如花园般美丽,夏友荣喜欢乘着女儿的车四处转转看看,尤其喜欢凝望抽油机起伏的身影。

  他说,那是对战友们最深情的告慰——从长江到清川江再到克拉玛依河,热血浇灌的土地都已成沃野。

上一篇:效仿MSTR?报道称特朗普媒体集团计划为加密货币募资30亿美元
下一篇:【树民政形象 聚民政声音】一季度各大主流媒体报道我局工作集锦